青岛海丽应急安全技术有限公司

资讯详情
“以空制地”的应急通信:系留式无人机如何充当临时信号塔?

在通信基础设施被完全摧毁的“信息孤岛”灾区,恢复通信是救援工作的生命线。系留式无人机应急通信系统,以其快速部署、持久滞空的特性,成为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通信的利器。

一、系统构成:空中平台与地面保障。

该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移动通信单元:

空中部分:

无人机平台: 多为多旋翼无人机,具备高稳定性和抗风能力。

通信载荷: 搭载4G/5G微型基站或专网通信设备。

光电吊舱: 提供高空监控视角。

地面部分:

系留缆绳: 这是一根集成了电力传输和光纤通信的综合缆绳,是系统的“脐带”。

地面电源车/方舱: 提供持续电力。

核心网设备: 便携式的移动通信核心网,与基站连接,管理用户接入和交换。

二、工作原理:持久悬停的“高空基站”。

快速升空: 到达现场后,无人机迅速升空至100-200米的预定高度。

持久供电: 通过系留缆绳,地面电源持续为无人机和机载设备供电,实现了理论上的无限续航(通常可持续工作数十小时,远超电池动力无人机)。

信号覆盖: 升空后,通信基站的覆盖范围从地面几百米扩展至方圆数公里,能迅速恢复该区域的公网或救援专网信号。

三、应用场景与战术价值。

大型自然灾害现场:在地震、洪涝核心区,快速建立指挥中心与救援分队、受灾群众之间的通信联络。

大型活动保障: 在马拉松、演唱会等场景下,临时增强局部区域的网络容量,保障通信畅通。

应急指挥中继: 当现场通信设备之间因地形阻挡无法直接通信时,无人机可作为空中中继站,转发信号,联通各个孤立的通信节点。

【解读深度说明】

系统构成层面:没有笼统地称“无人机”,而是将其拆解为 “空中平台(无人机+通信载荷+光电吊舱)” 和 “地面保障(系留缆绳+电源+核心网)” 两大组成部分,并点明系留缆绳是同时输送 “电力”和“光纤信号” 的“脐带”,这是其持久工作的关键。

工作原理层面:解释了通过升空100-200米,如何利用视距传输原理,将基站覆盖范围从几百米扩展至数公里,并强调了“持久供电”带来的 “理论无限续航” 相对于电池无人机的巨大优势。

应用场景层面:除自然灾害外,还指出了其在 “大型活动保障”和“应急指挥中继” 中的价值,拓宽了技术的应用边界。

返回列表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