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灾害现场遍布碎石、瓦砾、陡坡和断崖,传统车辆和装备寸步难行时,一款名为“钢铁螳螂”的国产应急救援机器人,正以其仿生学的设计,成为突破“最后一百米”生命通道的王牌。
一、仿生设计:腿足式与履带式的融合。
“钢铁螳螂”的核心创新在于其 “轮腿式复合移动机构” ,它完美结合了腿式机器人的高越障能力和履带式机器人的高承载、高稳定性。
“腿”的奥秘:其四条巨大的“螳螂腿”并非简单的机械臂,而是由复杂的液压系统驱动,具备多个自由度。每条“腿”的末端是一个履带式“足”。这种设计让它能像昆虫一样,主动调整每一步的姿态,适应极端不平整的地面。
越障模式:面对比自身高度还高的垂直障碍或废墟堆,它并非强行爬升,而是先用前“腿”搭上障碍物,然后将身体重心前移,后“腿”再跟进,实现类似尺蠖的“躬身前行”,跨越能力极强。
二、 核心功能:不止于行走的“移动工作站”。
它的目标不是到达,而是在到达后展开作业。
破碎与清障:机器人前端可搭载液压破碎锤或铲斗,能够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,甚至破拆混凝土构件,为后续救援力量开辟通道。
举高与救援:其灵活的机械臂具备举高功能,能将救援人员或物资提升至数米高的作业点,也能将高处的被困者安全转移至地面。
物资运输:在自身无法通行的狭窄区域,它可以作为自主运输平台,将氧气瓶、急救包等关键物资运抵核心灾区。
三、技术支撑:实现精准操控与自主生存
远程遥控与半自主:操作员可在数公里外,通过搭载的多个高清摄像头传回的全景视频进行远程操控。同时,它具备半自主平衡能力,系统能自动调整四条腿的支撑力,确保在崎岖地形上的车身稳定,极大降低了操作难度。
动力系统: 采用大功率柴油机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源,保证了长时间、大功率的作业能力,不受电池电量的限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