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海丽应急安全技术有限公司

资讯详情
城市洪涝“预报预警”新范式:如何从“看海”到“预知”?

近年来,极端暴雨天气频发,城市“看海”成为常态。传统的防汛响应已难以应对,而融合物联网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城市洪涝“预报预警”新范式,正推动防汛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知变革。

一、 传统预警的局限与范式革新。

传统城市内涝预警主要依赖雨量监测和简单经验模型,存在两大短板:

滞后性:通常基于已发生的降雨,预警发布时积水可能已经形成。

精准度不足:无法回答“哪里淹、淹多深、淹多久”等关键问题。

新范式通过“气象预报-水文-水动力”全链条耦合模型,将预警时间提前数小时至数天,并实现米级精度的淹没模拟。

二、 技术核心:构建城市“水文数字孪生”。

新范式的实现依赖于城市水文数字孪生系统的构建,其核心技术包括:

高精度降雨预报驱动

系统接入雷达外推预报与数值天气预报,获取未来1-6小时、空间分辨率达1公里的分钟级降雨预报,作为模型输入。

地上地下一体化建模

地表水动力模型:基于激光雷达扫描获得的高精度地形数据,模拟雨水在地面的汇流与淹没过程。

管网排水模型:整合排水管网数据,动态计算管道充满度、检查井溢流等,真实反映“地上一地下”交互作用。

实时数据同化校正

系统通过布设在道路、河道、管网的物联网监测终端(水位、流量、雨量),实时获取积水、水位数据,动态校正模型参数,不断提升预报精度。

三、 智能预警:从“泛化提醒”到“精准靶向”

基于模型输出,预警信息实现三级精准化:

风险图谱可视化

生成未来1-6小时内动态淹没风险图谱,以热力图形式展示不同区域的淹没深度与时间演进。

影响范围预评估

系统自动关联人口、房屋、关键基础设施(变电站、医院等) 数据,预判受影响对象,生成防护重点清单。

分级靶向发布

通过政务APP、应急广播等渠道,向不同区域受众推送差异化预警:

对公众:发布“某路段预计X时积水Y厘米,请绕行”。

对管理部门:推送“某泵站负荷已达90%,建议提前预排”。

四、案例:某特大城市的实践

2024年汛期,某市应用该范式成功应对一次极端暴雨:

提前4小时预报出核心商圈周边道路将出现30厘米以上积水。

交警部门根据预警提前部署疏导力量,封闭严重积水路段。

排水集团提前预降管网水位,最大化腾空库容。

最终实测积水深度与预报误差<5厘米,有效避免了交通瘫痪与财产损失。

【解读深度说明】

模型机理深度:阐释了“气象-水文-水动力”全链条模型如何实现从“降雨预报”到“积水预报”的跨越,点明“数据同化”是关键校正环节。

预警精准化内涵:明确了新范式预警在空间(米级)、时间(提前数小时)、对象(关联承灾体)三个维度的精准化突破。

业务闭环价值:强调了系统输出与交警、排水等部门的业务联动,体现预报预警在“防、避、抢”中的决策支撑作用。

返回列表
上一篇
下一篇